最新目录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纪实现实主义研究

来源:当代电影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最早出现于1913年的《难夫难妻》,从诞生之初就深入到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站在不同的角度透析社会现实等若干生活问题[1]。纪实现实主义一贯要求采用质朴

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最早出现于1913年的《难夫难妻》,从诞生之初就深入到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站在不同的角度透析社会现实等若干生活问题[1]。纪实现实主义一贯要求采用质朴无华的电影语言,将镜头底下真实存在的现实世界展现给观众,完成对客观世界的复制和再现,从而揭示影像作品对社会话语体系的本质需求。从新中国发展至今,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也相应地调整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内核,但仍旧实现了电影创作者与影像观赏者的共谋。对中国当代电影的纪实现实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研究,除了能够了解影像文本独特的创作范式和叙述技巧,更能够与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电影作品的开拓与嬗变,为新世纪国产电影的文化轨迹和传播方向找到新的突破点。现实主义美学作为新中国电影历史的参与者,其高度凝练的纪实主义风格以及厚重强烈的现实主义气息,更是紧紧抓住电影观赏者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从中找到具有共情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标志着现实主义美学正作为中国当代电影创作的强大驱动力,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新中国当代电影的现实主义美学进行研究,更有其合理性的社会价值。

一、高度凝练的纪实主义风格

正如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所言:“电影存在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对客观现实世界的复制和再现,将原本充满神秘色彩的社会万象以影像语言的形式反馈出来,从而完成了对电影本体论的研究。”[2]在这一过程中,电影语言借助纪实主义的影像风格,拉近了虚拟空间和社会现实之间的深刻联系,将原有的生活现象以一种高度凝练化的镜头表现方式凸显出来,使之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现实主义美学。总体而言,中国当代电影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集中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中的现实世界进行艺术化加工之后的不同形式呈现,以严谨、客观的创作态度来结构作品,同时又借助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想象,超越了人们对现实层面的认知空间。只有从话语文本的真实性表达以及社会现实的客观化再现来了解作品,才能够真正懂得现实主义电影一以贯之的创作原则,进一步挖掘影像语言背后的文化属性与价值内涵。

(一)影像语言的真实性表达

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现实主义作品,既致力于关照现实文化环境,又表现出特有的人文主义关怀,并采用纪实性主义的美学元素来凸显作品立意,使其具备独树一帜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质。纪实主义风格的电影着重突出纪实性的美学特征,强调用客观、真实的镜头语言还原生活的本质,以严谨的纪实风格表现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研究中国当代现实主义电影时,需要对其外在风格的影像表露进行重点分析。纪实性作品注重拍摄技巧的复义性和完整性,对处于同一时空中的故事情境,较多采用长镜头以及深焦距镜头进行影像风格的处理,打破了原有蒙太奇艺术一以贯之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在突出强调“纪实性”色彩的过程中,尤其寻求影像语言的真实性表达,既包括外部拍摄过程不添加任何杂质,又需要保证电影观赏者心理层面的真实,可通过对电影作品的主观印象自发地判断以及了解事物。从电影出现至今,纪实美学就在现实主义题材风格的电影中占据了半壁江山,其别具一格的真实性影像表达更是彰显了电影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

对典型环境的真实再现,离不开细节行为的真实刻画。正如恩格斯所表露的那样:现实主义作品的典型环境描写,实际上也是对细节问题的详尽记录,注重环境和角色的有机统一,正是通过纪实美学中对细节的深度刻画得以展现出来。现实主义电影注重对物质细节的再现,电影作品通过细节呈现来寻求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心理认知状态,从瞬间展露的物质生活中找到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的内在共通感[3]。因此,观影者往往将更多注意力放置到不为人知的细节生活中,根据真实且碎片化的生活细节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入到超越现实主义之外的潜意识领域。对于当代中国现实主义影片而言,其高度凝练的影像风格和真实性的细节描绘已经成为极为重要的美学特征。电影创作者在创造电影作品的过程中,往往通过质朴真切的叙事元素来反映人们司空见惯的人或事物,强化镜头语言的表意功能,对现实社会的具体面貌进行全方位揭示,因而细节捕捉则成为影像表意的惯用手段。例如影片《亲爱的》《失孤》等都改编自真实的社会事件,影片在拍摄过程中严格按照纪实性美学技巧来展现真实存在的社会现实。《亲爱的》对于影片细节的深入描写,更是将底层人物被生活折磨却又负重前行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随处可见的阴暗小巷、略显陈旧的家庭摆设、交织错落的电网等,都利用长镜头的缓缓记录,让同一叙事空间中不同人物的情绪状态、不同环境的生存面貌都全方位显露出来。这种客观镜头的叙事效果,除了增强影片的理性思考,寄托电影创作者的叙事表达要求,更能够及时抓住细节的多面性,具有审美价值的必然优势。

文章来源:《当代电影》 网址: http://www.dddyzz.cn/qikandaodu/2020/1119/410.html



上一篇:论当代电影“文学性”之必要 ——以周星驰“
下一篇:菲律宾当代电影创作美学概观

当代电影投稿 | 当代电影编辑部| 当代电影版面费 | 当代电影论文发表 | 当代电影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电影》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