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从《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到《蜡人馆》 ——

来源:当代电影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重要的一笔,对后世的各种类型电影,尤其是恐怖、悬疑、惊悚类的电影,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例如:1931年的《M就是凶手》、1950年的《日落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运动,是世界电影史上重要的一笔,对后世的各种类型电影,尤其是恐怖、悬疑、惊悚类的电影,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例如:1931年的《M就是凶手》、1950年的《日落大道》、2010年的《黑天鹅》等。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独特表现手法,充斥着扭曲、黑暗、奇异的建筑,类似绘画式的画面,诡异的音乐,戏剧性的人物动作以及哥特式、前卫的人物造型。这样的风格,时至今日仍有参考以及分析的价值。

表现主义电影运动兴起于一战后的德国。1920年,被普遍认为是表现主义开山之作的《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诞生;1924年,表现主义运动也被普遍认为开始走向衰落,保罗·莱尼在1924年拍摄的《蜡人馆》,则象征着表现主义的衰落,可以称作表现主义的最后一部电影。

一战后的德国,作为战败国,国土和主权都遭受了严重破坏。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德国的领土被战胜国肆意瓜分,再加上巨额赔款、对军事的限制,德国的群众都怀着惶恐不安的心理度日。而在这个时代,工业化的大潮也在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冷漠无情的工业机器,也心怀恐惧。这样的心理,便导致了表现主义电影的出现。

而在1924年,德国的社会境况暂时有了好转,人民对于工业化,对于德国本身,也逐渐开始接受,惶恐不安的心理也渐渐平息了下来。于是表现主义电影,就这样慢慢地消失在历史之中,却在世界电影史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表现主义艺术最开始兴起于绘画领域。1901年巴黎一次画展中,法国画家茹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的一组名为《表现主义》的油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来在1903年,德累斯顿青年画家团体“桥社”成立,1911年在慕尼黑又组成了“青骑士”社团。尔后,表现主义运动扩散到了音乐、文学、戏剧之上,产生了如勋伯格、卡夫卡和《变形记》、斯特林堡和《去大马士革》等一系列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而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也从中得到灵感,并迫切地需要人们的认可。

表现主义电影受到多种哲学的影响,比如柏格森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尼采非理性主义哲学等。这样的哲学在当时的德国盛行,由此也造就了一批表现主义电影导演,他们反对的是印象派从外在到内在的创作主张,而提倡直接从内心出发、从自我出发,直接表现作者的“内心现实”,这便是柏格森直觉主义和“生命冲动”理论最好的体现。在画面的构建中,以及剧情的安排上,都反映出了神秘主义、超自然倾向以及非理性主义等特点。

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像中,无处不在透露着不安、超现实、反空间等倾向,不断地塑造一个和现世不一样的扭曲世界。在这些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德国人心中的恐惧,于是电影艺术家们塑造了一个这样的世界,表现主义的原则使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脱离了自然和现实,他们拍电影不仅仅是要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表现一种感情,一种思想。(1)引用自鲁道夫·库尔茨,《表现主义与电影》,1926年版。

本文将对比《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以及《蜡人馆》两部电影,通过这两部同为表现主义的电影的影像差别,来分析《蜡人馆》作为表现主义衰落标志的原因。

一、画面风格与音乐

在《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中,可以看出表现主义电影最重要的一大特点,就是怪异的画面风格。每一处外景,例如博士的小屋、人们的楼房、街道都被塑造成了一种反物理的、倾斜着的,也许是颠倒的、极为扭曲的形象,由无数曲线,不规则的、抽象的几何图形构成,形成了一种和写实主义完全相反的风格。剧中人物在这样的建筑物间行走,和这样奇异的场景进行交互,就如同在一幅表现主义绘画里行走和生活。这样一种反现实、极端扭曲和奇异的建筑风格和场景风格,构成了表现主义电影最重要的要素。

这样风格化的、由无数几何图形堆砌而成的外景,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给人以恐惧不安之感,清晰地反映了战后人们的惶恐。这种惶恐感被电影接受的特性无限放大了,电影是在漆黑的电影院里放映,只有透过一块银幕窗口观看影像,在这样一种疏离现实的、封闭的,甚至有一丝与世隔绝意味的空间中,神经高度紧张的受众更容易有影像的认同感,这种对影像本身的认同,就能引导受众沉浸于影像世界。而如果要调动受众的恐惧感神经,这样的布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与以前现实主义电影构成的沉浸的现实感不同,表现主义电影的画面让人沉浸于扭曲恐惧的世界中,这其实有一丝将荒诞派和存在主义对世界的看法具象化的感觉(但事实上那个时候并没有出现荒诞派和存在主义)。这部电影一经问世,就引起巨大轰动,表现主义电影运动也就此而起。

文章来源:《当代电影》 网址: http://www.dddyzz.cn/qikandaodu/2020/1119/414.html



上一篇:中国当代电影中社会失足女性形象探析
下一篇:从套层结构、身份变换到复合叙事<sup>*</sup>

当代电影投稿 | 当代电影编辑部| 当代电影版面费 | 当代电影论文发表 | 当代电影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当代电影》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